-35-农业经济2023/2【农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演进、启示与展望*◎杨静慧吴雪倩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我国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实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主要有1978-1989年纠偏和探索时期、1989-2002年稳定和发展时期、2002-2012年新农村建设时期、2012-2021年乡村振兴时期四个阶段。“三农”政策的演进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党中央的领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注重保持政策的耦合性和连续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保障。在未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在不同视角下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农”政策;乡村振兴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沿革(一)1978-1989年改革纠偏和探索时期在乡村治理方面,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制定了24项政策,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做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一是创造性地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农业合作社时期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出现的急于求成、平均主义问题进行了分析,1978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大胆实行集体土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一年之内粮食产量猛增了4.8万公斤,人均收入翻了将近20倍。到1983年全国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家庭承包,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由原来人民公社所构成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了家庭承包经营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农民生产主动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二是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这一改革是基于当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后,农产品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开放产品经营管制的社会背景。1979年四中全会上重新恢复了农贸市场为产品流通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982年中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国有企业和合作社打破地区封锁,1985年又明确了改革传统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要求。由此,广大农民继获得土地承包权后,又取得了农产品流通的自主权,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三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1978年,全国共有社队企业52.1万个,从业人员1734万人,总产值385亿元,随着农村承包经营的不断推行,已具备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