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儿童教育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取向,过于重视教育的实用价值,进行同质化教育,忽略了儿童天性发展的差异性,背离了儿童教育本真。基于对课堂“局外人”——“陪读生”的审视,一种没有选择、没有“儿童生活”、服务于未来的儿童教育基本上违背了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需要,使得儿童教育往往处于迷失的混乱状态。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儿童教育理应尊重每个儿童,顺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本;保护儿童天性,坚守“种子法则”;引导儿童天性,发现儿童。关键词:儿童教育;儿童天性;陪读生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3)01-0106-04收稿日期:2022-10-22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基于儿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故事教学探究”(课题编号:NXSZ20203002)。作者简介:雷晓庆,女,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然而,受“社会本位论”的冲击,现代儿童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取向,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天性自由”与“规则规训”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斥力。有部分儿童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无法按时完成定量的知识学习,常常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被“边缘化”,沦为课堂中的“局外人”。基于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不禁想问:当代儿童教育的基本取向何在?或问:儿童天性为何会在受教育过程中日消殆尽?进而追问,现代教育究竟怎样才能消除或减少“陪读生”的存在,让每个儿童都能从教育活动中受益呢?一、“围墙里的局外人”:从“陪读生”的由来说起顾名思义,所谓“陪读”即陪伴读书。当前,随着“择校”等教育热点问题,“陪读奶奶”“陪读妈妈”“陪读家长”等词汇应运而生。各大期刊报纸经常性地报道出与“择校”相关的“陪读”事件,但我们似乎都忘了“陪读”一词的最初指向——受教育者,忽略了对当代课堂中“陪读生”的关注。(一)“陪读生”——“同质教育”的产物按照洛克“白板说”的说法,儿童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原理在工业社会教育中备受尊崇。为满足工业对劳动技工的大量需求,教育成了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类似工业大生产,学生处于工业生产流水线之中,教师按照同一个进度,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以期塑造统一规格的学生。尽管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杜威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但这些都未能改变工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