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2023·20聚力突破产业深度融合的壁垒□杜宇玮桂梓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成效显著,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突出。新形势下,江苏应立足两化融合的良好基础,以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产业分工与关联视角来看,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数据链不断融合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延伸型融合、互补型融合、系统型融合和平台型融合四种模式。当前,江苏在推进三次产业融合方面持续发力、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业融合项目落地的难度和复杂度、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效度和稳度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新发展阶段,江苏应坚持全产业链视角,聚力研发创新推进延伸型融合、服务创新推进互补型融合、集成创新推进系统型融合、数字创新推进平台型融合,着力突破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壁垒。积极探索要素供给模式和市场化配置机制,着力突破产业深度融合的“要素壁垒”。基于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首先需要土地、人才、资金等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模式创新及市场化改革。在土地供给上,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模式,对于涉及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项目,降低对产业类型和属性的硬性要求。在人才供给上,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工学交替等多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制造+服务”“制造+信息”“服务+信息”专业人才。在资金供给上,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产业基金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遵循风险可控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特点的产品、服务和融资模式,构建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实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保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引导要素资源的“精准滴灌”和“高效配置”。全面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和企业协同融通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