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期2023年8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CommunicationVol.12No.2Aug.20231靖西壮族农民画是广西农民画的名片之一,是壮乡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其作为唤起壮乡社会记忆、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广西书画院主题为“喜迎二十大丹青绘振兴”2022广西农民画大展中,展出了《壮乡古镇三月三》《奏响乡村振兴之乐章》等45幅优秀作品,它们集中展示了壮乡人民辛勤劳作、欢度民俗节日等内容,同时记录了新时代壮乡人民真实的幸福生活和不断前进的历史步伐,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角度切入,围绕45幅靖西壮族农民画中的记忆符号进行分析,并结合对13名农民画家、策展人和观者的访谈,分析这些符号凝聚共识、建构社会记忆、实现主体询唤的内在逻辑。一、靖西壮族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学界对农民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农民画的本体研究。农民画是特殊时代和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政府力量(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引导)、精英力量(专业美术工作者辅导)、草根力量(农民作者创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种力量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不均衡,造就了农民画的不同风格”,[1]并且吸收了民间、地方和民族的艺术,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2]第二,农民画的社会功能。首先,农民画具有社会记忆功能,它可以“保存身份记忆”[3]“弥补中断的社会记忆”[4]“再造与重现记忆”。[5]其次,农民画具有经济功能,地方社会可以借此获取利益。[6]最后,农民画民族艺术[收稿日期]2023-03-06[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融合提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GY20211184)[作者简介]郭昭,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研究;罗奕,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发展。靖西壮族农民画:壮乡社会记忆的符号生产与主体询唤郭昭,罗奕[摘要]靖西壮族农民画是广西农民画的名片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通过社会记忆的理论切入,以45幅入选2022年广西农民画大展中的画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对13名农民画家、策展人和观者的访谈,分析农民画中的记忆符号如何凝聚共识、建构社会记忆、实现主体询唤。本文认为靖西壮族农民画中反复出现的鼓楼和铜鼓等空间性符号呈现出靖西壮乡特色的民族风情,而耕牛和拖拉机等时间性符号则展现靖西从传统农耕到加入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直至积极投身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