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真情文苑雅香1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顿家威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摘要:由于精神幸福感与宗教联系密切,且精神一词的神秘性与定义的歧义性,导致国内研究者较少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寻找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精神幸福的理论依据,对比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与研究现状,来说明精神幸福感本土化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可研究性。关键词:精神幸福感;中西方差异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精神幸福感是更加深入的精神层面的体验,它更多是一种心境上的平和安宁,是个体与生活各方各面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内心的平和,充实感和意义感。由于精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与定义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但精神幸福感在国外研究较为热门,如研究表明,提高癌症患者的精神幸福感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者针对精神幸福感在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学生,教师,临床病人,医护工作者等多个群体。因此,针对国内研究的空白,本文对精神幸福感进行中西方对比,以此基础上论证国内精神幸福感研究的可行性。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幸福”由于精神幸福感的概念由西方提出,“精神”也与宗教联系密切,而西方受希伯来文化影响,宗教氛围浓厚,因此,精神幸福感在国外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在国内备受冷落。尽管“精神幸福感”这一概念是在1975年才提出,但精神幸福并不是首次出现,古代中西方均有学者提出相关内容。1.儒释道思想中的精神幸福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主张重义轻利,追求个人的德行。孔子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不要去追求不义的财富,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也可以很快乐。孟子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认为亲人平安健康,为人无愧于天地,能够教育人才,三者的快乐比得到天下都要重要。儒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德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在个人层面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幸福,倡导人们追求内在道德修养和精神幸福。道家文化以“无为”为核心,主张追求天性自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上的愉悦。老子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认为人要懂得知足,不能追求太多。庄子言“物各有性,性各有极”“无以人灭天”,认为事物都有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