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3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的乡土话语建构研究李宝虎李广伟(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摘要】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乡土文学话语建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一方面要从语境入手,实现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以及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的顺应;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结构入手,实现四个方面的顺应: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本研究对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顺应论;《天堂蒜薹之歌》;乡土文学;乡土话语一、引言乡土文学是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于亚莉、班荣学、赵荣,2012:105)《天堂蒜薹之歌》(以下简称“天歌”)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于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基于真实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的“蒜薹事件”,讲述了天堂县政府欺压农民、农民奋起反抗的故事,是莫言最具有思想性的文本,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形象地再现农民生活复杂性的最具想象力和艺术造诣的作品之一。(杜迈可等,2006:55)目前对于《天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研究方向:第一类是对文本艺术价值的研究,如王学谦和邵丽坤(2014)对《天歌》中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挖掘;杨红(2020)对《天歌》中现实的描写进行了研究。第二类是莫言对《天歌》修改的研究,如贺仲明和马思钰(2019)对《天歌》的两次修改进行了挖掘;杨晓帆和谭复(2020)研究了其修改版本中民间面向的流变。第三类是对《天歌》译本的研究,如吴倩(2014)对《天歌》英译本的意识形态及改写进行的探讨;杨桦(2014)对其译本审美的缺失及补偿做了研究。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处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55-56)。作为乡土文学代表作之一,《天歌》以现实为底本,扎根于乡土环境,塑造了众多令人可歌可泣的乡土人物,并围绕人物有选择性地展开话语,具有独特的话语构建规律。然而,目前对《天歌》中话语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顺应论视阈,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两方面,对《天歌》中的乡土话语进行了研究,以发掘莫言在乡土文学中话语构建的特点,推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