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旅老飞家的蓼花蓼花糖叫糖,其实是一种糕点,是我们家乡三原的特产,虽然现在许多地方都做,但都没有我们老家的正宗。三原蓼花糖,蓬松个大,形似莲藕。金黄色糖文一陈四长的外壳裹层芝麻,咬一口清脆有声,外壳碎开,中心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冰网。香、酥、脆、甜,入口即化,余味留香。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三原蓼花糖成为陕西名点,一是用料考究,二是制作精细,再有就是三原的地下水了。如同茅台酒酿造须用赤水河之水,三原蓼花糖加工也必用三原之地下水,方能做到糖心酥脆,形如冰网。因为这一层缘故,2015年,三原蓼花糖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为是名点,蓼花糖成为三原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响亮的名片。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到外地出差,对方一听说我是陕西三原人,就像他乡遇故知,“噢”的一声,“你们三原的蓼花糖很有名!”外地的朋友到陕西来,回程总要带几盒三原的蓼花糖,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蓼花糖出在三原,自然是和三原的历史文化有关。三原地处关中平原,古来为京畿之地,米粮之乡,商贸向来繁盛,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食品工业尤其发达。唐宋时期,县城、鲁桥镇已有糕点作坊。明清时期“市极盛,集四方商贾重货,昏晓贸易”,中原和南方一带所产糕点,接而至。南北食品文化的交流融合,催生144I2023/09/VOL.325WESTCHINADEVELOPMENT了三原什锦南糖、南式点心的生产。当时的三原,经营糕点糖货的字号有南茂号、义源恒、德生荣、同发祥、大丰隆等多家,糕点品类一度发展到50多个品种。三原蓼花糖的生产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正德年间,南方一带的小贩,每值腊月,将当地糯米制成的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售卖。临到年关,没卖完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当地友人家中,挂在阁楼通风干燥处阴干。过完年来后,将其捣碎成粉,加少许面搓成棒状,用油色形似莲藕’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过一个春节的“汤面”,粉碎后再成棒状,热油一炸,瞬间膨发胀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当时人们称其为棉花糖。棉花糖成为蓼花糖,还得说到南方的一种糕点“蓼花”。蓼花产于明代惠州府兴宁县,即现今的广东省兴宁市。此蓼花融入客家糕点的用料和制作方法,用糯米、芋头、芝麻、砂糖等原料做坏,经油炸,制作出一种色泽金黄、剖面洁白、口感酥脆的糕点。因表皮碎花形似蓼花,被时任知县祝允明命名为“蓼花”。南方这种糕点当时也传到三原,三原师傅吸收融合南方糕点的制作方法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