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二○二三年第九期61百家看点肖像画是“以描绘具体人物相貌为目的的人物画”。美术领域的历史人物肖像创作,主要有绘画和雕塑两种形式,二者在中西艺术史上皆源深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隐喻的意义指向与阐释方式,不仅表征着不同的时代气象,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政治、军事、艺术及其他文化领域的名人造像或树碑以纪功立传,古今中外皆有相关肖像绘画和雕像存世。(中略)笔者认为历史人物肖像在多年之后依然魅力无穷的原因,既是肖像作品背后深藏的历史情怀和哲理,也是特定时代或特定国家的精神和意志,但最重要的是历史人物肖像在创作思想上的文化隐喻。隐喻,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明确指出:“用一个表示其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这些论述和事例其实都说明隐喻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中,但大多数人仍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的修辞方式。美国学者拉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摆脱了将隐喻仅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或艺术技巧的限制,而将其归结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途径,认为隐喻是“将意义赋予某一形式”的重要途径。人类通过隐喻而认识世界,隐喻具有创建和构造世界的功能,也是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工具。纵览世界艺术史,通过艺术创作传达丰富的社会意义,隐晦地表达个人观点,已然成为艺术家常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艺术家感时而发、借古喻今,许多集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于一炉的肖像名作应运而生。一般而言,当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艺术家更倾向于创作军政强人来为民请愿。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摩西》,表现了带领人民摆脱埃及人奴役的犹太王;《大卫》则刻画了利用掷石器干掉巨人哥利亚以拯救同胞的少年大卫王的英武形象。这些创作以隐喻的方式借古喻今,呼唤意大利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外侮寻求国家统一。而在时局相对稳定之际,艺术家则容易集中表现哲人、思想启蒙人士或者文学艺术大家。例如,乌东创作的雕塑《伏尔泰》、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和俄国巡回画派大师列宾的油画肖像《穆索尔斯基》,他们在这些历史人物肖像里寄寓了无限情思——对人民的关切、对民族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相对于普通的闲情偶寄式的小品,历史人物肖像作品绝不会是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