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许昌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Vol.43No.1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No.1,2024收稿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陶瓷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3AH018);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官瓷通史研究”(2022XWH146)。作者简介:王洪伟(1971—),男,河南禹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中国陶瓷史、陶瓷理论。①参见本人两篇文章:《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许昌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二)》,《许昌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②1983年9月,原产地禹县(今禹州市)钧瓷一厂带着十年前烧制煤烧的钧瓷挂盘《百鸟归林》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豫籍作家姚雪垠参观过程中觉得《百鸟归林》的一个钧瓷挂盘起名、配诗不太高雅,缺乏意境,认为《寒鸦归林》更合题,并题诗“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道尽钧瓷挂盘“夕阳西下、暮鸦归林苍凉沉静”的意境之美。参见吕超峰:《钧瓷珍品〈寒鸦归林〉轶事》,《许昌晨报》2014年12月30日第6版。主持人语:2009年第6期设立的地方特色栏目“钧瓷文化与艺术研究”自本期起更名为“钧瓷文化论坛”。一如既往,专题栏目聚焦但并不局限于如下研究选题:钧窑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影响研究;钧瓷工艺基础研究;钧窑匠师群体结构研究;钧窑文化乃至钧窑学的学科构建设想;钧窑历史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的方法论体系;钧窑仿古及文明史意义研究;钧窑窑业信仰及认同研究;钧窑原产地跨学科研究;钧窑文明的现代性转型研究,等等,还包括钧窑历史研究(文献、考古)、钧窑工艺技术研究、钧窑人文研究(美学、文学、艺术风格)以及其他综合性研究,等等。专题栏目力当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对悠久的钧窑文化艺术、科技、产业及代表性创作群体展开深入、宏大而细微的综合性跨学科再研究,不仅追求学理至真,也指向经世致用,弥合对策性、操作层面的建言立策与学理性、思辨性的理论阐释之间长期沿袭的鸿沟,推动钧窑文明的知识生产,以独特的理论自觉和文化复兴理想,为中国历史名窑乃至中国陶瓷史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确立一种新典范。钧瓷意象美学的双重探索:一种现代性视角王洪伟(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钧窑是北宋末年创烧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