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局长(主任)论坛聚焦实际问题创新制度机制以“五个统筹”全域配置编制资源●周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要加大创新挖潜力度,想方设法打破层级领域壁垒,优化编制资源结构,提高使用效率。2020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聚焦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结构不优、配置不均、存量不活、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深入贯彻中央编办、山东省委编委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意见,创新实施了市级行政编制统筹、市级事业编制统筹、县市区直事业机构编制统筹、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统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以“五个统筹”推动实现编制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全域统筹配置。一、突出问题导向,破解长期发展瓶颈(一)市级行政及事业编制配置不均衡。滨州市级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均偏少,部分单位编制数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比如,市交通运输局行政编制19名,比全省16市交通运输局平均占比少14名。而有的部门行政编制多达84名,比全省16市平均占比多34名,仅多出的编制就接近2个市交通运输局的编制。同时有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比全省除济南、青岛外的其他14市平均占比少33名,而有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却多42名。行政及事业编制配置不平衡问题急需解决。(二)县市区直及乡镇(街道)编制配置不平衡。一方面,县市区事业机构设置多寡不均、事业编制不均衡。统筹改革前,事业机构多的县达到119个,少的县只有75个;主城区每万人口拥有科级事业机构1.1个、区直事业编制22名;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相当的县每万人口拥有科级事业机构2.3个、县直事业编制49名,分别是主城区的2.1倍、2.2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县市区之间乡镇(街道)层面的编制配置失衡问题突出。全市乡镇(街道)平均编制90余名,多的县平均140余名,少的县平均80余名;全市同类乡镇(街道)多的160余名,少的不足90名。(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失衡。一方面,全市缺乏教师编制随在校生规模相应动态调控的机制,导致教师队伍超编,且部分教师不在教学一线。比如,滨州市中小学在校生规模2012年到2021年减少近8万人,但教职工编制未随在校生规模相应核减,导致按编制标准核算后超出编制较多。另一方面,县市区之间教师编制配置不均衡、不匹配。特别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生源由周边县向中心城区流入趋势明显,但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能随生源变化跨县域调整,导致中心城区编制紧张,周边县编制富余。2021年,主城区教职工缺编600余名,有的县教职工编制富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