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2023年第25期(总第365期)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作为作业设计的目标,认为只要为学生设计海量的作业,让学生多进行同质化训练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学生非但没有“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反而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设计的作业,导致作业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做作业,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一、作业设计要呈现层次性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造成学优生觉得作业太简单,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普通学生觉得自己的作业不能得满分,学习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受到了挫折,感到很沮丧;学困生则觉得很多习题自己都不能理解,索性放弃写作业,或者去抄别人的作业。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存在层次差异,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2]。习题1:把A、B、C三根木棒垂直插入水池中,水有280㎝深,A木棒有15%在水外,B木棒有25%在水外,C木棒有35%在水外。请问这三根木棒的长度。习题1针对比例的概念而设计,如果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比例,什么是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能顺利地完成这道习题。学困生需要夯实数学概念和计算技能,这道题是为学困生设计的。习题2:汪师傅比李师傅多做了1—3的零件,那么李师傅比汪师傅少做了几分之几的零件呢?习题2要求学生理解比例中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从比和被比的角度理解比例问题。学生只有理解了比和被比,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才能理解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道题涉及比例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适合普通学生完成。习题3:小花有若干本书,小兰借走一半加5本,小芳再借走一半加3本,小庆又借走一半加8本,最后小花还剩下8本书,那么小花原来有多少本书?习题3要求学生能通过线性模型逆推小花原来有几本书,它既涉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也涉及数学模型的建立,适合学优生完成。教师可将这三道题呈现在同一个主题中,让学生任选一题完成,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去思考适合自己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在同一主题下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引导相应层次的学生完成适合自己的习题。分层设计习题,可以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曹丹蕾摘要:文章针对“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要求,提出了五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要呈现层次性、目的性、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