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1132023.13_一、问题提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1],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提高社会性。由此可见,幼儿社会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感受在认知中的作用,幼儿是天然的具身学习者。然而,当前的幼儿社会教育存在简单化、表面化等问题,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社会情感,轻视了幼儿的身体感受。因此,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幼儿社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社会教育的质量,为幼儿社会教育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新思路。二、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具身认知又被译为涉身认知、寓身认知[2],其核心含义是指身体在人的认知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人在身体的体验和行为活动方式中形成了认知。[3]具身认知理论是在批判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兴起,传统认知心理学接受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主张“离身观”,将心智看作计算机软件,将身体看成运行心智的“硬件”,二者相分离。所以作为精神智能的认知与作为物理实体的身体是分离的,没有本质的联系。[4]传统的教育观受认知主义二元论的影响,将学习过程视为一种可以脱离身体的精神训练。身体仅被当成“容器”,是将心智带到课堂上的“载体”。[5]这充分反映出传统教育观念对身体的忽视。20世纪80年代,法国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身体是认知的主体[6],身体是学习的主体,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知觉。杜威提出“做中学”,认为身体的动作对心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具身原则。皮亚杰提出人通过与环境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将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这些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了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体对于认知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取代了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对传统教育观形成了挑战,引发了教育教学变革。(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认知的特点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认知的特点可被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知具有具身性。认知不能脱离身体,认知高度依赖身体。身体的感知是认知形成的基础,认知的内容、过程、方式都由身体决定。第韩晨(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具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