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项目编号:E-GA190473)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思杭(1987-),男,江西丰城人,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扶贫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作用。随着我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教育扶贫要逐步向教育促进共同富裕转变。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的宏伟蓝图,教育促进共同富裕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步入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面临逻辑转向和范式创新的基本问题,必须从学理上加以明确和加强研究,从而寻求适宜的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一、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诱发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转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消除贫困,并高度重视发挥教育在贫困治理中的治本之策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反贫困理论。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其逻辑随共同富裕的内涵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一)理论逻辑: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蕴索隐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马列经典作家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他们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命题。中国共产党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前提下,开启了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其中,教育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蕴。首先,教育内涵于共同富裕的理论表达。在马列经典作家的表述中,共同富裕不仅是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包括“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3]“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6]等。在我国关于共同富裕的第一次官方表述中更是直接提及了教育,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要求,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开展农业生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逻辑转向、范式创新与路径选择*姻陈思杭摘要: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国完成了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转向,生成了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鲜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