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9期2023年9月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Vol.43,No.9September,2023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共鸣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策略李如密,赵明洁摘要:教学共鸣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教学场域内,以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教学内容为中介,主体间思想和情感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教学过程,及其所达成的教学完满状态。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教学共鸣在时空条件上具有主体共在性,在触发机制上具有经验相似性,在活动方式上具有主体交互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行为默契性。教学共鸣有利于建立精神层面的主体合作关系,有利于师生获得美美与共的课堂体验,有利于营造师生彼此成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守持教育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组织、触发、表达和调配四个方面的策略实现教学共鸣:设置悬念,营造反差,利用铺垫和反转触动学生;转换视角,巧用类比,在相似与差异中寻找共鸣点;注入想象,描绘细节,增强表达的画面感与信念感;把握节奏,适时停顿,用气氛带动学生走进情境。关键词:教学共鸣;主体间性;主体共在;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23)09005809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210097);赵明洁,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7)。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性活动,对它的研究正逐步由外显行为描述深化为内在精神的探究。那种发生在师生内心深处的“相遇”“相知”,为什么会令人如获“知音”,产生心颤情溢的美感效应?这是由于师生主体间在思想和情感方面达成了某种默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共鸣。对教学共鸣的研究能够从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角度触及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解码教学高峰体验,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共鸣的内涵、特点、价值、实践策略等都有待学理性的深入讨论。一、教学共鸣的内涵所谓教学共鸣,是指师生在同一教学场域内,以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教学内容为中介,主体间思想和情感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教学过程,及其达成的教学完满状态。主体间性哲学研究表明,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以“共主体(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1],这一特性可以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