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青年课题“中小学教师课程力维度和结构研究”(课题编号:K23YY1350027)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冉霞(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钟发全(1974-),男,重庆人,重庆市石柱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特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3.孙曙(1964-),女,安徽萧县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通讯作者:钟发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历经二十余载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冲击与新的挑战[1]。教师队伍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主体和关键要素,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要求还有差距[2]。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课改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3]。其中,“教师课程能力素养”(以下简称“课程力”)是新课改与教师发展共同依赖的“核心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切口”,是推动高耦合关系的“重要量度”,但针对课程力发展的“实然存在”“应然追求”的辨析极少,关联性主题研究仍为教育学领域的蓝海。据此,本文围绕“为何主导”“何以主导”“如何主导”三个问题进行探源,以期厘清课程力主导新课改的价值进路、发展进路及实践进路。一、为何主导:课程力是“价值进路”的起点我国一直在进行艰苦卓绝的课程改革,过去20年,我们不断努力使每一项变革的措施和政策落实到位。其中,厘清课程力的动力性与价值性表征,是辨析新课改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关系”的契合点。(一)课程力是新课改推进的核心动力何谓课程力?简言之,就是推动课程改革实践的能力素养,是有效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课程逐渐走向课程领导”[4],课程力实则是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以及课程改革行动主体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或强或弱地影响着新课改的进程、质量和速度。其实,课程力与课程同步产生,属于参与课程实践活动、解决课程实践生产问题的关键内驱动力,属于教师实践智慧范畴中的一种高阶能力(职后的非自觉意识),包括组织、生成教师课程力主导新课程改革“三重进路”的审思*姻冉霞1,钟发全2,孙曙3摘要: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