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第18期(总第816期)科学咨询·224·教育论坛一、“反思”的思想渊源考据反思是英语“reflection”和德文中“nachdenken”的意译词汇,最初由旧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阐发而来,以此从唯心主义视角来论述个体(人)的认知活动。从古至今,中外学者对于反思的相关论述屡见不鲜。这些不同视野的论述起初较为凌乱分散,没有完整的体系,且并没有明确“反思”的具体概念和详细的内涵阐释。在我国古代,对反思的相关论述多用“思”“省”“省察”“反”和“反求诸己”等概念或观点来理解和解释。比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反思的重要性。但孔子所强调的“思”,在更大尺度上有“思索”和“思考”的含义,并没有专门强调反思。再如《论语》中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的“省”即为他所理解的反思。在这里,曾子强调,反思是一种“回溯”,是对已经发生的与自己经历相关的行为和事件的省察。又如孟子云:“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其从已发生之行为与预期结果之间的比较、对照来理解反思,同时强调对所发生的自我行为进行批判和省察。在西方,“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变的”以及“认识你自己”等言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戴勒菲神谕)则认为,个体以自身为对象所进行的剖析即为“反思”。他们强调,反思是个体通过认识自我来汲取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之后,西方学者陆续提出了“自识”“自身觉察”等与反思较为接近或相关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思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提出的“怀疑”概念和观点,在反思思想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笛卡尔的“怀疑”思想,有学者亦将其转述为“我疑故我在”。其主要强调,无论怀疑的过程是否有欠妥或错误之处,人们都无法怀疑“我在怀疑”这个事实。这样,我的意识自然也就是不可怀疑的了[1]。这种怀疑的思想主要见诸于其《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等著作。比如,在《方法论》里,他强调:“如果我把一切可疑的东西都除去,则仍有能怀疑的这个自我存在。我所认为不确定的东西纵然都不存在,而我的‘不信任’仍然存在。我纵然不是我所想象为我的那种东西,而我的想象仍然存在。我所肯定或否定的东西纵然都是假的,而我之肯定和否定仍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