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创90一、七夕节的古代属性:牛女神话的世俗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是古代人民根据星座神话创造的,第一次将织女、牵牛两星赋予人格的联想,见于西周的民歌《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织女、牵牛不仅是作为两颗星宿存在,并且与民间的生活也有了联系。之后,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随着七月初七这一“良辰吉日”的参与,演变成了民间的七夕节。古代人们运用自己对神话的憧憬去解读星座的过程,其实是对于当时世俗观念的反映。关于神话的演变,茅盾在《读(中国的水神)》中认为,研究古代神话不仅需要从秦汉前的古籍资料中概括中国神话的“原型”,还要从秦汉后的书籍和民间文学作品中研究中国神话的演变。这样的研究方法具备对历史的尊重且符合民俗与文学发展的逻辑,茅盾笔下中国神话的“原型”指的是中国原始的伦理纲常、宗教思想及本民族对于历史与大自然的认识等,这是进行古代神话研究的前提。而结合秦汉后的书籍及文学作品去研究神话的演变,这是研究古代神话更迭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此途径探寻到神话“原型”演变的原因是:越发成熟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钟爱着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神话也就随着当时的流行信仰而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七夕神话与传统民俗的关联是一种二级符号系统的关系:原始的星座崇拜促成了社会化意义的一级符号,而在汉代天人感应以及农耕社会观念影响下,人们通过前者留下的内容,加入自身的现实感知需求,形成了二级符号。在两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观念。两者关联甚密,甚至可以说是彼此产生了作用,是古代民俗活动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再现。在汉代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民俗对七夕神话进行世俗化内容的融入是必然的。《内经》认为:“人与天相通为一,同类相应。”①即人作为小个体与“宇宙”这个大个体是两相对应的,在七夕牛女神话中,“地上的人变成了天上的星”反映着人们世俗化的生活。但在传统民俗的干预下,神话也展示了人们世俗的相反性诉求,比如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不会像故事一样传奇美满,不同时期的百姓都会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寄托于神话之上,用于心理的慰藉,变成激发自身劳动与生活的动力。因此在传统民俗作用下,七夕文化变成了穷与善良的补偿机制,人民对于自身愿望的满足,可以说,世俗化的传统神话实质是一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