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24年4月(总第263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9-22目的论视角下西方快餐品牌名的汉译□贺子羽耿殿磊[摘要]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快餐品牌越发青睐,西方快餐品牌名翻译质量对企业形象和产品销售也越来越重要。快餐品牌名的翻译在广告翻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目的是促进消费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本研究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了西方快餐品牌名常用的汉译方法。本研究对于西方快餐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和建立品牌形象具有参考意义。[关键词]快餐品牌名;英译汉;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11-0023-04作者简介:贺子羽,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耿殿磊,文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翻译。1研究背景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一些“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由于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的品牌名能对商品起到宣传和促销的作用,西方各大快餐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十分重视自己品牌名的汉译。本文采用翻译目的论,从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三原则分析西方快餐品牌名的汉译方法,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产品销量。2翻译目的论概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学家们崇尚语言学派,以译文是否与原文语义对等为标准来评判译文的好坏,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以及约翰·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与转换等翻译理论盛行。20世纪70年代,凯瑟琳娜·莱斯(Reiss,2000)提出,在翻译中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等值,译者应该着眼于实现译文的功能特征,由此奠定了翻译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应当致力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将这一理论加以研究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Nord,2001)。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而是否达到翻译的目的成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将“对等”作为单一翻译评判标准的局面,使翻译跳出语言与语义层面,开始重视文化与交际层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翻译目的论包含三项原则:目的性原则(Skopos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Rule)。目的性原则是翻译活动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关于目的性原则中的“目的”,笔者认为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者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