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医药前沿2024年2月第14卷第4期临床医学临床误诊为脂肪肉瘤的腹股沟木村病1例报告胡想想1,李传应2(通信作者)(1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病理科江苏无锡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25)【摘要】目的:报告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1例木村病(KD)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探讨木村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告本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同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KD多见于男性,常发生在头颈部和唾液腺区域,也可能出现在耳后、大腿和腹股沟等特殊部位。KD的特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和IgE水平的升高,镜下观察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发生中心血管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微脓肿。KD诊断上需要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进行鉴别。结论:KD是一种罕见的、不明原因的慢性皮下软组织疾病,其实验室检查及镜下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诊断。【关键词】木村病;嗜酸性粒细胞;脂肪肉瘤【中图分类号】R65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04-0076-03木村病(Kimuradisease,KD)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炎症性疾病。其表现为局部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常见头、颈部无痛性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外周血和受影响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生较多。1948年,日本的Kimura等[1]首次以英文形式报道了“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同时首次提出可能并发肾脏损害。随后,Iizuka等于1959年探讨了该病的临床演变过程及病理特征并建议使用“木村病”一名,自此,该病以“木村病”著称[2]。KD相对较为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异常的感染和免疫机制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头颈部和唾液腺区域,而在腹股沟的发病较为少见。患者常因无痛性肿块就诊,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升高[3]。光镜下淋巴滤泡增生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微脓肿形成,伴血管及不同等级纤维化增生[4]。本文总结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1例KD患者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8月,患者,男,31岁,因“左下肢肿物6年”入院,无红肿,无疼痛,无下肢活动障碍,既往身体健康,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根部(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临床诊断,考虑为脂肪肉瘤。患者取肿物组织后进行病理检查,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