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年1月第8卷第1期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金鹏飞(睢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221200)【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术前进行多模态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76例子宫内膜癌分期为:Ⅰa期32例(42.11%),Ⅰb期22例(28.95%),Ⅱ期13例(17.11%),Ⅲ~Ⅳ期9例(11.84%)。多模态MRI对各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37、0.842、0.825、0.874,其结果与病理诊断高度一致。多模态MRI对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特异度87.50%、灵敏度95.45%,Kappa值=0.837,与病理检查结果高度一致。多模态MRI对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特异度98.55%、灵敏度71.43%,Kappa值=0.748,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多模态MRI结合了常规MRI、DWI的优点,能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的价值,对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高,但诊断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较低。【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多模态;子宫内膜癌【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4)01-0105-03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是腺癌。由于长期持续性雌激素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症和更年期等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1]。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是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但这些症状与大多数妇科疾病相似,不能通过临床表现和体征来诊断,往往会延误诊断。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评估临床分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EC的临床分期设计病理学、异型性、浸润深度和扩散程度,而临床分期决定了具体手术方式。EC可通过病理刮诊的方式判断其病理学特征,但对浸润深度、范围及是否扩散等均无准确的判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可直接观察软组织形态,具有多方位成像、图像清晰、干扰低等优点,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目前EC研究中常用的多模态MRI主要有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