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44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具有代表性的小戏剧种,常运用演剧目讲故事的形式,演绎士农工商、农林牧渔的生活状况。花鼓戏音乐朗朗上口,轻松愉快,音乐曲调非常丰富动听,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花鼓戏剧的表演中,伴奏艺术极为关键和重要,乐队中包含多种民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有大筒、唢呐、笛子、扬琴、琵琶、二胡等;“武场”是指打击乐器,如班鼓、堂鼓、小锣、小钞、大锣、大钞、云锣、三角铁、碰铃等。“文”“武”各具体系,融入配合,相辅相成,从而协助烘托戏剧表演的喜怒哀乐,使剧情故事更加好听、好看、感人,促使剧目总体表现更加完整。一、湖南花鼓戏艺术特点湖南花鼓戏分为六条路子,即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分为“川调”“打锣腔”“洞腔”“小调”四大声腔,源于民间并发展在民间,是广大劳动群体创造出来的。其突出特点在于:思想倾向清楚明了,文字简朴、通俗易懂,劳动气息浓郁深厚,体现了基层人民群体的生活及理想、生活与态度,讴歌真善美。花鼓戏的发展,一直和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戏曲中扬琴的伴奏功能1.扬琴根据我国历史,扬琴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叶,即明代中叶以前,对于中国扬琴的渊源,有着“正宗本源说”“海上传入说”“陆路传入说”“分别传入说”等等。在早期,扬琴又名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传统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两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轮、颤、滑、点、拨、揉、勾”扬琴八法。随着扬琴的发展,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随着时代的进化和需求,扬琴也经过了无数次的乐器改革,在继承传统、吸收、借鉴姊妹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技法特长的基础上,无论是音色、音量、音质还是音域都得到改良,形成了现湖南花鼓戏音乐中扬琴的伴奏■陈珊珊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摘要〕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如同西洋乐器中的钢琴,有着非常悠久的演变历史,它在民族乐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扬琴演奏技巧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冲击力和表现力。环视古今,扬琴可称为民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特别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在自身作为花鼓戏扬琴演奏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根据自己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