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艺术家Theartists浅析新时代民族审美新认知——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黄骁本文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为例,在探寻南海大地艺术节中民族审美意义的同时,寻找技术引领下民族审美的多元发展规律。一、民族审美的内涵(一)民族审美的定义民族审美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审美角度、审美方式和审美能力的独特内容,由该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有审美认知上的不同。当个人或集体具备了某种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时,民族审美就形成了。民族审美会对各种类型的审美行为起支配性作用,并呈现出民族共通性。(二)民族审美的形成一方面,民族审美的形成由多种要素综合决定,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及文化背景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积淀的民族,在不同时代,也会有某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的民族审美作为主导,对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艺术创造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审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原始的民族审美最初反映在一些“装饰品”上,如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等。这些“装饰品”反映出原始先民们在早期意识形态活动中便开始孕育着民族审美雏形。往后在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盆表面装饰上则开始出现表现信仰和想象的成分。这也说明原始社会的相关观念开始对民族审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受社会、氏族等影响的具有审美内涵的形式也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能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受,最终形成稳定的民族审美。民族审美还源于民族成员审美感情的激发,不论这种感情是主动还是被动被触发。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指能引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关系。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样正是以这种方式激发出人们对审美的感情。由单纯线条和块面组成的饕餮等图案并非自然界存在的,但这样的形象是一种“真实的想象”,是体现早期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工具。这些形象被统治阶级肯定,也深深触动了被统治阶级的审美感情,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主动及被动的双向触发。这样的民族审美带有强烈且独特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三)民族审美的价值体现共通的民族审美会增进民族间的和谐,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创造人与物、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民族审美是本民族的一根无形准绳,它没有标准,也从不约束同审美观念相关的任何形式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