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文化产业0…引言1949—1966年中国大陆电影创作与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即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之前的这段时间,构成中国当代电影史的一个特殊断代,一般称之为“十七年”电影[1]。在这个时期,电影这一新兴媒介首次大规模进入基层群众的生活。当代电影史有其独到的把握矛盾的优势,即以艺术社会学角度,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把握一定时期电影运动的主要矛盾,来解释当代电影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运动现象和事件。将“十七年”电影现象概括为正确路线与极“左”路线,或专家派和政工派斗争史,但它又不足以概括“十七年”电影与内外部因素的全部关系。这些内外部因素包含政治、技术、经济的作用,艺术家审美取向、艺术技巧、文化底蕴、价值观的作用,以及市场和观众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史”电影史学观念出现,更关注主题背后操作主体的力量以及银幕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蕴。人物史是电影史研究中较为缺乏的一种。人的活动能够局部改变历史的发展面貌和某些具体结果,人的作用最能体现历史的偶然性和复杂性。电影史应不仅仅是电影的历史,还应成为电影人的历史。浦江县地处浙江省金华市,现有常住人口近40万,是一个山区小县。改革开放之前主要发展农业生产,交通相对闭塞。该地区农村电影的发展状况与放映员队伍建设和其他地区相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浦江县农村电影多为国办影队在各放映点巡回放映。影片内容大多配合当时政治运动、形势教育和“中心”任务。七八十年代,国家无息贷款扶持政策促进了农村电影市场的繁荣,全县农村电影放映单位不断增多。至198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不同性质的农村影剧院9个,放映队32支,农村流动放映点436个,农村电影放映基本普及。放映队分为国办电影队、公社电影队以及乡镇电影队。1970年9—10月,白马、中余、石宅、花桥、堂头5个公社首批建成8.75毫米队,每个公社招“赤脚放映员”3名,经培训后上岗放映。1954年,浙江省电影放映队407小队在浦江县巡回放映,由县委宣传部向各区分委下文,排定放映点路线和放映日期。因放映点有平原也有山区,须翻山越岭,所以放映路线毗连就近而定。1953—1958年,全县约有流动放映点20余个(大多为区乡政府所在地),每月巡回放映一次。每年电影观众近20万人(次)。区乡政府附近的群众能经常观看电影。1958年9月至1975年底,各国办电影队划分映区,每映区划分一至几个区(乡),下设若干放映点。随着电影放映单位的增加,放映点增至200余个,每农村电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