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沙县肩膀戏的表演方式独特、文化内涵深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也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保护和传承肩膀戏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重视并强化对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为更多民间戏曲文化的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让更多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熠熠生辉。1…福建沙县肩膀戏概述福建沙县肩膀戏,亦称沙县肩头棚,是一种独特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沙县乃至福建省的文化瑰宝。2005年,沙县肩头棚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沙县肩膀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由3~6岁的小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而大人则负责台位变换和腿部动作。这种上下一体的表演形式需要大人和小孩之间默契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方面,沙县肩膀戏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包括民间小调、打花鼓各调、南词曲调、京剧皮黄曲调等,因此其唱腔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变化。传统的剧目包括花鼓调《小放牛》《花子过关》、南词《赶船》,以及京剧折子戏《黄鹤楼》《四郎探母》等[2],近年来也有不少新编剧目,如《八仙聚会小吃城》、戏曲联唱《梨园百花》、越剧《化蝶》等。沙县肩膀戏的传承体系以民间戏班为主。自晚清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首创了肩头棚后,这一表演形式逐渐在沙县流传开来。后来,又有“赛风韶”“双凤韶”“永赛乐”等戏班加入了传承肩头棚的行列。2014年,沙县人民政府对沙县越剧团进行改制,成立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隶属沙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全面负责沙县肩膀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注入强劲力量。2…肩膀戏的保护传承意义沙县肩膀戏既是福建省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瑰宝,保护和传承肩膀戏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沙县肩膀戏作为福建省特有的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戏种,地方特色和表演形式鲜明独特,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沙县肩膀戏,能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延续和传承,有利于维护和丰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第二,有利于传承历史传统。沙县肩膀戏源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时的妆台阁,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