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漫步乐林佳珍品茗Instruj丰城花钗锣鼓在婚丧仪式中的仪式象征研究文/熊雯煊摘要:花钗锣鼓是江西丰城地区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其历经时代变迁和文化冲击后仍活跃于当地民间仪式中。本文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追溯了花钗锣鼓的起源以及发展状况,并通过田野口述材料对花钗锣鼓的演奏形式、用乐场合进行叙述,进而阐释其在民间婚丧仪式中重要的符号象征。关键词:花钗锣鼓仪式象征一、花钗锣鼓的源流花钗锣鼓,又名“花草锣鼓”“花镶锣鼓”,是江西丰城地区一种以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花钗”一词源于两幅钗灵活多变的演奏形式以及节奏形态。传统形式的锣鼓队一般由七人组成,共操九到十件乐器,分别为:钗(有大小两幅)、两支唢呐、锣(有时为两件,大小各一)、板鼓、木椰子,其中板鼓、椰子由一人演奏(见右图)。据相关文献记载,丰城花2022年3月笔者前往丰城田野时钗锣鼓源于南宋时期,成型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拍摄的教师锣鼓队史。“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乡绅陈瑞在此地建了一所龙光书院每年旧历三月初三龙光书院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这类祭祀庆典活动所运用到的音乐便是花钗锣鼓的前身。”又据《丰城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当时丰城拖船镇新塘村的民间艺人熊海元将龙光书院历代演奏的曲目曲牌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并将此类吹打乐命名为“花草锣鼓”(起初名为“花草锣鼓”,后更名为“花钗锣鼓”)。清光绪年间,拖船镇蛟湖村的民间艺人徐莹甫周游四方,学习、吸收各地音乐风格、曲目曲牌,集百家之长融汇于花钗锣鼓中,花钗锣鼓自此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套原生性认知系统的地方乐种。花钗锣鼓的演奏风格欢腾明快、激昂热烈,主要流行于丰城本地荣塘镇、隍城镇、泉港镇、拖船镇等乡镇。据当地文化馆人员介绍,丰城现今拥有一百多支班社,凡当地举行婚礼、节庆、祭祀、酒宴等仪式活动均会邀请花钗锣鼓前来演乐,可以说花钗锣鼓是丰城乡土社会仪式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目前,丰城花钗锣鼓乐共有一百多个唢呐曲牌,共三种分类方式:一是沿用民歌、戏曲等名称而命名,如《十二月花》《茉莉花》《孟姜女》等;二是根据鼓槌的演奏形式而命名的,由一个鼓槌击鼓时演奏的唢呐曲牌,艺人俗称“单扦(qian)子”,由两个鼓槌击鼓时演奏的唢呐曲牌,艺人又称“双扦子”;三是依据曲体结构而命名的,如《长牌》《四门二凡》等,它们是由若干唢呐曲牌和“槌头”(锣鼓段)组成。花钗锣鼓演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