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艺术家Theartists地方叙事与记忆符号:谈当代福州评话的“来路”与“出路”□刘张怡福州评话是中国曲艺界的一朵艺苑奇葩,依托富有特色的福州方言及铙钹乐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珍贵的历史记忆。本文以福州评话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福州评话的“来路”以及“去路”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从福州评话的历史脉络进行探究;第二,从福州评话的族群认同及历史记忆方面入手,探究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原因。第三,从福州评话的非遗话语入手,着重探讨政府与民间团体面对福州评话日渐式微的情况做了怎样的挽救措施及其不足之处。一、走近福州评话:福州评话的“前世今生”(一)诞生福州评话是何时诞生的到目前为止学界都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书籍的一些记载中窥探其大概的发展脉络。最广泛的说法是福州评话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江苏泰州的一位说书艺人柳敬亭在南明灭亡后,不愿意向当时的清政府投降就举家向南逃亡,最后来到了当时的闽越地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面对南明的灭亡,柳敬亭重操旧业,以当地的方言也就是现在的福州话为基础,采用有说有唱的艺术方式,借历史故事讽喻时局,表达对南明灭亡的悲伤之情,并将此技艺传授给他的一众徒弟。福州评话由此慢慢地发展壮大。但是笔者在福建的地方史籍或地方志中并没有找到柳敬亭入闽的相关记录,并且柳敬亭所擅长的江苏泰州评书,与福州评话的艺术形式也不一样。除此之外,两地的方言也并不互通,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而在另一本由福州市台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书中,笔者又发现了一种不同的说法。他们从福州评话表演形式的特征出发,认为现今的福州评话除了最重要的说以外还有所谓的吟诵曲,在辅助器物上除了常规的“搭尺”折扇外,还加上了铙钹、“班只”(玉指或是俗称扳指)与“箸”(类似于现在木制的筷子)。他们认为这种表演形式或者说表演模式与唐代的变文、俗讲,以及宋代的诗赞说话基本是相同的。除以上两种说法外,笔者在《中国曲艺志·福建卷》中又发现了一种说法。据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宋末元初曾经有临安著名的说书艺人丘机山到福州说书,其说书的形式与现今的福州评话十分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福州评话的萌芽。另外,根据艺人的口述记载,在明朝末年就有福州评话艺人演说《武松杀嫂》曲目,并创作了序头《福州西湖》。由此可见,明代福州评话已经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