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阐述相关概念的内涵入手,梳理课程内容,提出要重视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并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对策。一、厘清语言运用的相关概念及关系义教新课标提出,“语言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2]。这段话描述了语言运用的不同层面及特点,强调了丰富的语言实践对语感、个体语言经验、语言运用能力及语言情感认同的重要性,大致对应语言运用素养的四个层面:语言积累、语言建构、语言运用和语言认同。下面我们逐层分析这四个层面的含义和关系。1.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实践”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广泛接触、阅读和使用语言,涵盖听、说、读、写等活动。“主动”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与说、读、写相比,“听”往往比较被动。教师不能寄希望于仅靠自己传授知识学生便能自然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而应该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语言积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境、表达技巧等;语言梳理则是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比较,从而深化理解,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表达逻辑;语言整合指将它们相互关联,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然而,即便完成了这些,也并不意味着初步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形成受个人语言天赋、语言环境、实践经验和学习方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体现的是个人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熟悉程度。但总体而言,语感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语言积累得越多,语感越好。2.语言建构“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来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理解其在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和建构文化中语言运用:内涵理解、学习重点与教学对策吉林省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闫继华【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语言运用”的表述可以从语言积累、建构、运用及认同四个层面来理解,它们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但单纯的字词、语段积累与梳理并不足以支持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