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4年2月(总第256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6-2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三国演义》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许奇聪李思龙[摘要]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方法,对《三国演义》的虞苏美译本和邓罗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聚焦两个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译例,考察其闪光点和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键词]《三国演义》;“三维”转换;文化负载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4-0007-04作者简介:许奇聪,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翻译。李思龙,通讯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1研究背景《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经过百年来几代译者的努力,其英译本在英语国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由文言文写成,因此小说中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十分重要。目前,《三国演义》的译本多达上百种,其中大多为节译本,全译本中较为知名的有三个版本,分别是英国翻译家邓罗(C.H.BrewittTaylor)译本(以下简称“邓译本”),纽约大学汉语教授罗慕士(MossRoberts)译本(以下简称“罗译本”),中国学者虞苏美译本(以下简称“虞译本”)。邓译本于1925年出版,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郑锦怀,2012)。虞译本于2014年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译者完成的《三国演义》英文全译本(董雨晨,2018)。目前,学者多着眼于罗译本开展相关研究,对于邓译本和虞译本的关注较少。本文将邓、虞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寻其闪光点和局限性。考虑到整部《三国演义》达一百二十回之多,囿于篇幅,笔者主要聚焦于小说第七十五回至第七十七回的译本研究。2理论依据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胡庚申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该理论首次将翻译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运用生态理念,从生态学视角进行整体研究,将翻译语境扩展到翻译生态环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活动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从翻译原则来看,翻译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从翻译方法来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