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92《资本论》第一章是关于商品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关于商品的论述,从商品的价值开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把商品及商品的价值问题放在卷首,是因为其在整个《资本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剩余价值论及整个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的揭露都由商品和商品的价值理论逐渐展开。原文通过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析得出,“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然而,随着现实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似乎与实际的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律并不一致,在很多情况下,商品的供求理论更能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对《资本论》原文的分析,从逻辑上理清商品价值相关问题的推导过程,从而理解劳动价值论与供求理论在商品价值理论中的差异。一、《资本论》把商品中凝结的抽象劳动等价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的论证过程(一)交换价值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比例,表示商品价值的大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首先论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里是说交换价值表现为物与物之间交换的比例,原文中马克思列举了很多商品,小麦、鞋油、绸缎、金等。这种物与物的交换,是人类社会早期商品交易的初级状态,后来发展出了一般等价物,比如贝壳、金属等,某个商品能交换多少一般等价物表示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多少。随着一般等价物的不断发展,一般等价物发展为货币,某个商品能交换多少货币表示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多少。每种商品通过价格表现出它们与其他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也就是交换价值。所以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比例,进而表现为商品的价格。而关于商品交换价值的变化,马克思说:“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把交换价值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在《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明确说明价格变化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但在《资本论》第一卷接下来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决定价格的因素归结为商品中的某种固有的、内在的东西。(二)交换价值是商品中某种固有的、内在的东西“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