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3】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2014019A】【2019012A】一个突触后神经元一般与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既产生EPSP也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胞体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或几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总和当其膜电位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被抑制当其膜电位总趋势为去极化时,则易于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即兴奋性提高动作电位首先发生在轴突始段,这是因为电压门控钠通道在该段轴突膜上密度较大,而在胞体和树突膜上则很少分布动作电位一旦爆发,既可沿轴突传向末梢,也可逆向传到胞体逆向传导的意义可能在于消除神经元此次兴奋前不同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的影响,使其状态得到一次“重启”在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可爆发于其有髓周围突远端的第一个朗飞结处,或无髓周围突远端的未明确部位,然后向胞体方向传导【1.10.3.3】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017013A】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快EPSE举例来自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在脊髓前角伸肌运动神经元引起的去极化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但因Na+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后膜出现去极化慢EPSP举例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大脑皮层神经元(教材未述)机制多与K+电导降低有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快IPSP举例来自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与该伸肌相拮抗的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所引起的超极化机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和消化系统不一样喔慢IPSP钾通道的开放IPSP的产生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1.10.3.2】影响定向突触传递的因素、环节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2018013A】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决定于进入末梢的Ca2+量递质释放增多细胞外Ca2+浓度升高、到达突触前末梢动作电位的频率加快、幅度增加或时程延长递质释放减少细胞外Mg2+浓度升高、钙通道密度降低、各种钙通道拮抗剂突触前膜上还存在突触前受体,它们可在某些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下改变进入末梢的Ca2+量,进而影响递质的释放量一些神经毒素也通过影响递质释放起作用肉毒梭菌毒素、破伤风毒素、毒蛛毒素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凡能影响递质重摄取和酶解代谢的因素也能影响突触传递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抑制脑内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