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河北学刊Jan.,2011第31卷第1期HebeiAcademicJournalVo.l31No.1哲学天地马克思关于/价值0的研究及相关问题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价值问题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命运和使命问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现象入手,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表现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价值形式,揭示了人的命运与资本的矛盾运动的关系,给出了人的价值的历史性发展的逻辑。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价值形式在人的价值形态中处于基础地位,但也受到人类其他活动形式、价值维度和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当代价值哲学的重要任务。[关键词]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自由时间;现代价值问题[作者简介]张曙光(1956)),男,江苏省沛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1-0001-10[收稿日期]2010-12-01价值问题,如自由、平等及真、善、美的问题,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发展问题。而人的存在方式和命运问题在现代以/价值0来表征,这与/物的世界0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几乎支配了现代人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然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0概念能够为人类自古追求的自由、平等及真、善、美的实现敞开大门吗?当价值被等同于物的效用或人对人的效用,当人类的生存意义还取决于金钱和围绕金钱而展开的竞争时,不是表明人类尚未走出物化和抽象化的历史形态吗?在现代价值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从而也把知性化的理性与价值对立起来。继休谟在/是0与/应当0之间作出区分之后,康德为了确保人的尊严和道德义务的绝对性,在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认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属于感性的现象界,道德、价值则属于不可感觉的本体界。本体界的道德法则固然纯粹而普遍,却由于无关人的情感与行为的效果而难免形式主义和抽象化。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克服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元论,他的名言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0。/现实0不是经验性的事实,而是指合乎理性的逻辑,即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既然精神是世界的形上本质,那么,直接由精神引导并体现着精神的价值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就是高于感性事实的。黑格尔给予精神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却贬低了人的感性和感性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既维护人的生命和人格的尊严,而又不至于把人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