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论:国学热的哲学思考#国学论争与文化自觉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11)02-0005-12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许多曾经讨论过的问题,经过若干年沉寂后,又会由于某种机缘重新浮出,成为热门话题,引发新的争论。在一般意义上,这种现象在中外学术界并不鲜见,它表明处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学者,由于所掌握的资料和方法的限制,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必定有限,只有等到发现新材料、提出新方法,才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不过,本文所论的现象,却超出了这种/一般意义0,它是发生在中国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虽然表现出弱势、实却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发生和展开的,它直接造成了中国人心灵的撕扯和行动的两难,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在此一种情势下倒向这一边,在另一种情势下倒向另一边,从而产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0的循环现象;另一方面,民族救亡和振兴的迫切性,使我们总是试图尽快地变革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缺少对中国社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准备,对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态度也表现得极其急功近利,凡能/立竿见影0者则取之,不然则弃之。我们早就失去了从容的神态,而患上浮躁的世纪病。结果是/欲速则不达0,我们所做的包括思想和学术研究在内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夹生饭,甚至适得其反。这就不能不形成过若干年就要/旧话重提0的思想文化景观。那么,近些年出现的国学复兴的/热潮0以及由此展开的论争,是否又是过若干年重来一次的旧话重提?对这一众说纷纭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又不是。说/是0,是因为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看待中西古今的关系,尤其是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只要社会转型尚未完成,这个问题就总会纠缠着我们的头脑。说/不是0,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境遇和语境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上个世纪,我们担负着民族独立和振兴的紧迫任务,后来又受制于世界的/冷战0格局,所以,我们成了生活在/他者0眼光下的/被动0角色,传统文化要么是我们怨恨的对象,要么是我们维护自尊的国粹。现在,冷战渐趋结束,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由体制和市场共同推动的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既为社会带来活力,又制造了大量的新的矛盾;世界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国学热0,自然引起人们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