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86LegalInformation//2011.1对中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认识□张志铭2010年11月26日,最高法院出台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使得业内外热议十多年的话题,即在中国引入“先例裁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告一段落。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和司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事件,是建立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创举。从上述《规定》来看,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可以表述为:由最高法院按一定程序在全国各审级法院生效判决中选取编发的,并在今后的裁判中具有“应当参照”效力的案例的制度。其区别于域外判例制度的鲜明特征是职权上的专属性、范围上的跨审级性和效力上的“应当参照”性。这样一项制度变革,直面当下由于司法能力参差不齐等复杂原因造成的司法困局,其摆脱成例的特色创意值得嘉许,但是,随之而来的观念整合和制度衔接的任务也尤为艰巨。有鉴于此,本文就推进落实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也算是对澄清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一,对于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意义要有合理的把握。在我看来,指导性案例制度最基本的价值定位应该是适用法律,而非创制法律。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普通法国家的“遵行先例”制度,与其中内含的法律文化传统及相关的观念和实践,诸如法官造法,立法怀疑主义,司法在社会法秩序构建中的中心地位等,也相去甚远。成文法国家的判例制度,以制定法的解释适用为指向,是制定法规则在具体个案裁判场景中的具体化,或者说是制定法延伸意义上的“法律续造”。因此,普通法国家的“先例”准确地说意指作为规则的“判决理由”,我们的“案例”则是适用法律的成例,是在认定事实、解释法律和作出法律决定方面的典型事例,甚至可以延伸至判决执行领域的典型事例。其二,对于指导性案例在司法裁判中发生作用的机理要有所认识。指导性案例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暗示是,其效力来自最高法院的权威认可。而通常情况是,任何生效的判决都可能成为对以后裁判有影响力的案例、判例或先例,尽管普通法国家“遵行先例”中所说的“先例”一般只限于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判决的范围。判例的作用是专题研究87LegalInformation//2011.1自然发生的,如基于审级构造的裁判原理,下级法院在裁判中会高度重视上级法院的同类判决;基于“同案同判”的伦理要求和行动逻辑,一个法院应当尽量在裁判活动中保持判决的前后一致;基于事物生存竞优、主体理性选择的道理,裁判者会自觉自愿地倾心于那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