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特点能通过的介质共性纵波(P波)较快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波)较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只能通过固体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代号界面位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C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D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①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②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③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压力超强。判断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4.岩石圈就是地壳。(×)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外部圈层组成: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2.各圈层的组成和作用圈层组成地理意义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①促进太阳能转化;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③改造地表形态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判断1.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地理要素之一。(√)2.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独立发展的。(×)探究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000多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