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文化Chinafinancialculture第二章中国铜币文化2.3铜币与中国文化2.3.1铜币——铸进青铜的中国文化1.从铜币铭文看中国铸币文化演进1)早期的铜币的铭文早期铜币铭文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最早的铜币铜仿币并没有铭文。布币、刀币和圜币后逐渐演化出铭文。早期的铜币铭文通常都很少,内容繁杂,包括数字、铸造地名、名称等不同的形式,有些字义至今尚不清楚其意义。2.3铜币与中国文化2.3.1铜币——铸进青铜的中国文化1.从铜币铭文看中国铸币文化演进2)以重量计量铜币铭文在战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带有“面额”的铜币。这一时期的货币基本上以重量为计量单位,表示钱币重量的“面额”开始出现在铸币面额上,比如以“釿”计量的釿布,以“化”计量的化刀和以铢两计值的秦“半两”和“五铢”钱等。2.3铜币与中国文化2.3.1铜币——铸进青铜的中国文化1.从铜币铭文看中国铸币文化演进3)“开元通宝”和年号钱的出现“开元通宝”问世后铜币不再以重量铭文和记值,从此中国历代铜币都已“通宝”、“重宝”和“元宝”等命名方式铸造。在铭文中铸造年号可以追溯到五铢钱时代,后世“通宝钱”普遍将年号和“通宝”、“重宝”等结合铸造“年号钱”,尤其宋以后盛行。“年号钱”在中国历史上品类十分丰富,有些朝代皇帝出于对父祖辈的尊敬还会对一些没有来得及铸币的年号进行补铸,“年号钱”一直陪伴着方孔圜币到它的终结,清末铸造了最后一批“年号钱”“宣统通宝”标志着方孔圜币时代的结束。2.3铜币与中国文化2.3.1铜币——铸进青铜的中国文化1.从铜币铭文看中国铸币文化演进4)近现代机制货币的出现清末开始我国铜币改成铸造机制货币,宣统二年,清政府规定了以“元”为单位的全新货币体系,其后中华民国和新中国都延续了“元”、“角”、“分”的货币制度,由此也出现了全新的以“元”、“角”、“分”为面额的铜币,宣告了“两”、“文”计价时代的结束。随着制币技术的这种跨越式的进步,铸币上的铭文湖图案也都有了极大地丰富,铸币上开始出现国名、发行铸造方、制造年份和面额等丰富的内容。2.3铜币与中国文化2.3.1铜币——铸进青铜的中国文化2.流通的艺术--钱文中的书法1)铜币中书法的演变铜币的铭文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字体,也反映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在秦统一之前的货币铭文中基本都使用的是大篆字体。秦代统一以后,其货币“半两”采取了全新的小篆字体铭刻。从南北朝时代隶书开始在钱文铸造上兴盛,到了唐代更是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