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602/j.cnki.jcls.2014.09.12·综述·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王潇综述,张艳亮,段勇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昆明650032)摘要:基因测序技术是描绘基因组特征的有力工具,可有效检测出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药物治疗靶点筛查、临床诊疗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存在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基因测序技术已成为研究肿瘤致病基因的重要方法。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筛选肺癌的致病基因,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进而指导肺癌的诊疗,可有望改进肺癌的诊疗现状。近年来,关于肺癌基因组测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关键词:基因测序技术;肺癌;基因突变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志码:A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我国是肺癌高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不断上升,现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的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障碍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对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致病基因的筛查、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个体化诊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癌致病基因被发现,为肺癌临床诊疗的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经过30余年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演变,测序速度、通量得到显著提高,测序价格越来越低。1.1第一代核酸测序技术1965年,RobertHolley等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RNA的76个核苷酸的序列测定,由此拉开了核酸测序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Sanger等[2]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核酸测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以单链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在扩增体系中加入dNTP和荧光标记的ddNTP,由于ddNTP的3'端缺少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或d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使延伸终止,产生不同长度的扩增产物,通过对得到的不同长度的产物进行电泳分离和激光诱导荧光颜色区分,可获得核酸序列。Sanger测序法又被称为第一代核酸测序技术,具有准确、可靠、读长长等优点,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临床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Sanger测序法操作繁琐、耗时长、价格昂贵、依赖电泳分离技术,因此难以扩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