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Vol.30No.1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ofEzhouUniversity2023年1月Jan.2023doi:10.16732/j.cnki.jeu.2023.01.008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及团体辅导提升路径研究左芸骄,晏舟莹,陈慧君(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归纳影响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团体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效果,系统提出高校可从营造和谐团体氛围,拓展积极情绪体验;构建高效沟通渠道,传递积极心理力量;丰富团体活动内容,分层渗透积极思想;强化辅导延续效果,巩固塑造积极人格这四条路径出发去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团体辅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1-0026-03收稿日期:2022-07-22作者简介:左芸骄(1998-),女,硕士在读,应用心理专业,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晏舟莹(1999-),女,硕士在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陈慧君(1963-),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积极人格与行为。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而大学阶段正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黄金时期。积极心理品质最初由Seligman提出,被定义为个体内部特征与外部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正向心理特质,其中包含六大美德及相对应的24项人格力量,具有稳定性、可塑性、建设性、潜在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可通过团体辅导开发、塑造并巩固,成为健康人格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就越能抵御挫折心理引发的抑郁情绪,减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继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格优势,唤醒周围人的潜在积极力量,共同奠基幸福有成人生。由此,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归纳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团体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效果,系统提出团体辅导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有效路径,对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推动高校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建构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一)家庭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且对其后期的生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郭玉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