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1-0047-10遗产保护城市发展研究30卷2023年1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30No.1202347从传统村落到乡村遗产:内涵、特征与价值赵之枫韩刘伟米文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100124)【摘要】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遗产与城市中的个体文物相比,单体文物价值不突出、同质且分散,但因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呈现,而独具价值。以传统村落为基点,以山—水—林—田—村—镇—城的关联为视角,分析乡村遗产的内涵。揭示乡村遗产的三个突出特征,即联系城乡人地的区域关联性、跨越千年文明的时空层积性,以及整体大于个体的群体丰富性。提出乡村遗产具有的反映农耕文明连贯持续性的社会关系、城乡关系、人地关系价值体系,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遗产;内涵特征;价值【中图分类号】TU982.29;K878【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视野下北京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与保护体系研究”(18YTA002)0引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保护传承要包括城市与乡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坚定文化自信。我国乡村地区面积广阔,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7批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6批8171个中国传统村落,量大面广。乡村遗产①的研究、保护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乡村遗产具有的村落格局、乡土建筑、文化艺术和土地利用等价值成为关注焦点[1]。传统村落是乡村遗产的重要载体,学术界在传统民居、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领域耕耘数十年,关注视角从建筑空间、村落布局,向村落集群拓展,研究与保护实践的空间尺度逐渐扩大,视角更为多元,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为乡村遗产研究提供了重要积累[2-5]。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乡村不仅呈现为依山逐水的村落空间形态,更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所沉淀下来的财富。因此,乡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既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向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简单的领域拓展,也不是从民居建筑到建筑群体,再到传统村落集群的单纯的空间扩大。乡村遗产根植于乡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环境,以农业生产为基底,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村民日常动态生活为依托,与集镇、城市之间要素流动,职能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