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2.007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制度理论视角下的跨国比较*梅伟惠张玮逸(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310058)摘要:创业意向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和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个体因素和单一国别探究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关于创业制度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跨国别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制度理论,利用“全球创业观察”“全球大学生创业精神调查”数据,研究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和认知性制度对各国大学生毕业时和毕业五年后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与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尤其以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影响最为显著;规制性制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较为复杂。建议大力推动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校内外营造创业友好型文化环境,并重新考量一些习以为常但未经验证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有效性。关键词: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认知性制度;创业意向;跨国比较一、引言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激活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和制度支撑。如美国出台“创业美国计划”(StartupAmericaInitiative),从扩大创业资金支持、加强创业导师指导、减少创业障碍、加速技术创新市场化,释放市场机会等方面,为大学生开展高成长性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TheWhiteHouse,2021)。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从20世纪末开始实施“EXIST”计划,通过提供研究转化资金(TransferofResearchFund)、科技创业补助(BusinessStart-upGrant)和完善创业文化(CultureofEntrepreneurship),改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创业氛围,提升以技术为导向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成效(GFMEAE,2021)。意大利政府不断加大对大学创新创业的资助,其国家孵化器网络持续开展年度“国家创新奖”(PremioNazionaleInnovazione,PNI),奖励基于大学研发的技术密集型创业(OECD&EU,2019,p.43)。可以看出,各国通过制定综合性或专项性政策,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金与教育支持,降低创业的市场壁垒和技术壁垒,着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逐步进入“双轨驱动”的融合发展阶段:一是以“教育驱动”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全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