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是各高等院校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设置的各类课程总称。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协同育人”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本着资源共享和协调共进的原则,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和共同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各大高校在进行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工作时,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协同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专业课为辅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持续化和长效化的教育改革,加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保障。一、大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内涵“协同育人”是一个整体概念,强调教育目标的指引性,教育主体间的协同性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当代高校教育想要完成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要不断深化教育实践改革,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处理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知识文化水平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专业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好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变思政教育传统单一的育人理念,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非两类课程的“1+1”,更不是彼此间的互相取代,而是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学习和吸收彼此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通过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方式实现彼此优势互补。因此,“融合”是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然而,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又不止强调“融合”的一面,它还要求在融合的过程中保留各自的专业性和思想性。高校在贯彻这一理念时,要充分考虑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不同特点,避免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出现片面强调其专业性,忽视思政教育阶级性的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没有原则和作者简介:石芮,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玥,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Hnjg2021-148);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