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今古文创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四言诗演变为五言诗探析◎张慧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58)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1]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从四言诗逐渐向五言诗演变的过程。为何汉代以后五言诗取代四言诗成为主流诗体?其一,随着汉代经学传统发展到鼎盛,四言诗变得古直平庸,而从民间兴起的吟咏情性的五言诗则为汉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其二,五言诗在句法结构的完备程度和附加成分的丰富程度上远远超过四言诗,虚词的减少使得诗句语言更为凝练;其三,节奏模式变化与音节的分化为四言诗向五言诗转变提供了良好的过渡空间。一、文学的演进与赋诗目的变化在《诗经》的时代,赋诗是出于“诗言志”之需要,诗的政教功能特别凸显,正如《诗大序》所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2]如果说《诗经》的造文是“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3],而到了汉初四言诗对雅颂的模仿趋于僵化和拙劣,几乎成为质木无文的道德说教:“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4]此时的四言诗便毫无审美情趣和意蕴可言。首先突破四言桎梏的是汉代的民间歌谣,它们以五言为主,有的被采入乐府后成为乐府歌辞。《邶风·谷风》中描绘的遭遇丈夫变心的女子虽然心中悲怨,却仍然对丈夫【摘要】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从四言诗逐渐向五言诗演变的过程。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主流诗体的因素有:文学的演进与赋诗目的变化,诗句语言的凝练与语法结构变化,音韵、旋律的丰富与节奏模式变化等。四言诗向五言诗演变的客观效果包括:在音韵上,对后世诗歌的节奏、韵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词汇上,促进了双音词的使用和普及;在语言上,使得诗句的语言表达更精炼;在叙述描写手段上,促进了诗的叙述描写手段趋于复杂化;在表达方式上,促进了描写和抒情取代政治说教和空泛议论;在审美追求上,促进了“诗缘情而绮靡”取代质木无文的审美追求等。【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四言诗;五言诗【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34-04痴情一片,怨而不怒:“黾勉同心,不宜有怒”[5],即使遭遇背叛却为情爱和礼教所困而不肯放手;而汉代乐府诗《白头吟》中的女子在面对同样的不幸时却毅然离去:“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6],斩断情丝的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