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向”到“边缘”的赵树理———以《卖烟叶》为中心的考察崔靖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关键词]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卖烟叶》;元小说;反叙述[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23)01-0123-05赵树理的小说被学界普遍视为“延安文学”和20世纪50年代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但据李杨等学者的考辨,“赵树理方向”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间存在裂隙和张力,形成“历史的辩证法”[1]。实际上,赵树理写出《小二黑结婚》等“方向”的代表作时,尚未读过《讲话》。赵树理之所以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成为主流文学“方向”,是因为陈荒煤等主流批评家看中了他创作的三点价值:首先是“赵树理同志的作品的政治性是很强的”;其次,“赵树理同志的创作是选择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最后,“赵树理同志的从事文学创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这是当时主流文学对作家的要求。实际上,赵树理小说既是主流文学的应时之作,又是试图占据农民精神世界、建立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小说。赵树理小说颇具写实精神,对板话、鼓词等民间文学形式的汲取和创新,客观上使赵树理的小说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具有颠覆性。竹内好指出,赵树理小说的新颖性,在于它跨越了西方中心现代观的“现代文学”和民族本位现代观的“当代文学”或“人民文学”的界限[3]。因此,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具有二重性,既曾在20世纪40年代被树立为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范本,也蕴含颠覆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倾向。一、《卖烟叶》: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