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4No.12023年1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23DOI:10.13438/j.cnki.jdxb.2023.01.016从“精细化”到“精准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转向*曹海林,任贵州(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关键词:精细化;精准化;基层政府;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图分类号:D422.6文章编号:10074074(2023)010141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SH013)作者简介:曹海林,男,博士,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社会治理领域特别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新目标[1]。公共服务是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彰显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2]。这不仅为转型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提升全社会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供了价值指引。而要实现“精细化服务……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不仅要求公共产品供给过程的“精细化”,还要持续扩大公共服务对基层多样化形态和差异化需求的覆盖面,从而推进公共服务结果的“精准化”。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项目进村”“项目治理”已成为时下各地政府推进公共产品输送、管理和分配的主要模式。这种高度“精细化”的服务供给模式虽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资源总量的快速提升,但在落地收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