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摘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甲卷第41题很好地体现出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方式。从核心价值角度来看,试题注重教考衔接、呼应时代主题的价值立意;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看,试题具有突出主干、综合考查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素养分层测评的角度来看,历史解释素养考查具有分层递进、多元考查的特点。关键词:历史解释素养;价值引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分层测评;高考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1-0030-04■但菊芬1,刘清华1,刘瀚声2从2022年全国甲卷41题看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2],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只有解释才能发现历史的意义,只有解释才能完成历史的重建,建构历史解释乃是史学的核心任务[3]。历史解释的关键是“解释”,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和对史实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4]。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甲卷第41题很好地体现出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方式,具体试题如下。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据《中国军事通史》等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高中生涯教育及高考试题分析30/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