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海燕从“借玩具”看幼儿犯错的成因及对策在成长历程中,幼儿经常会犯错。一次课间游戏时,月月伤心地跑来告诉我,她带来的“爱莎公主”玩具不见了。为此,我动员全班幼儿帮忙寻找,可是最终没有找到。是不是有人“爱”上了爱莎公主玩具,将其悄悄地“借”走了?面对这样的难题,我和其他教师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有的教师说:“先让小朋友相互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后再让他们向你汇报。”有的教师说:“找一块他们未见过的镜面,美其名曰‘魔镜’,让小朋友们都来照一照。如果有人不敢照,就可能和玩具有关联。”有的教师说:“直接告诉小朋友教室里的大眼睛(监控),可以帮我们查找玩具在哪里。”听了大家的建议,我不免有些担心:用这些方法找玩具,也许会给“借”玩具的幼儿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幼儿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在《心灵写诗》一书中写道:“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并非进行管理,而是走进学生心灵,用说悄悄话的方式解决好问题。”受这句话启发,我在班上举办了“说说我们的悄悄话”活动。幼儿是天真、单纯的,不少幼儿主动讲述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行为。活动第二天,一名性格较内向的女孩红着脸告诉了我一个秘密:“月月的爱莎公主玩具是我拿走玩的,我马上就归还给她。”可见,在幼儿犯错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特点,灵活采取应对之策。一、幼儿犯错行为的成因和表现幼儿之所以发生犯错行为,多数是因认知能力较差、分不清是非等原因所致。虽然同样年龄的幼儿有着基本的共同需求,但是他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幼儿的共同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后,他们有时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吸引他人的关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是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习惯性错误。研究表明,幼儿的犯错行为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尝试水平。这是犯错行为的最温和的类型。例如,有的幼儿一边犯着错误,一边用目光偷偷地看着教师。这时,教师的态度应该是严肃的,明确告知这样做是不对的。虽然教师不能过分严格,但是不可放任不管。因为教师的笑意会让幼儿得到错误的信号。第二种是社交习惯水平。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某些犯错行为,往往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或者发现他人也这样做。例如,有的幼儿不开心时经常会说脏话,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经常听到家人说这样的话。这时,教师不能粗暴地批评幼儿,而要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第三种是情感需求水平。幼儿在生活中出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