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田艳.pdf
下载文档

ID:348170

大小:1.48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民 中心 传统 民本 思想 继承 发展 田艳
收稿时间 2021-04-19基金项目 山西省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农科背景下畜牧学科研究生的文化使命研究”(2021YJJG096);山西农业大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农科大学生的文化使命”(2021ZS13)。作者简介 田艳(1986),女,山西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何馨(1994),女,山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字的应用。2022年11月Nov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建设、发展秉持的基本原则,凸显了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位置,更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在 周易 尚书 左传 论语 等著作中,都能窥探到民本思想的萌芽、传承与发展。新时代,共产党人在了解人民的基础上,热爱并尊重人民,最终服务于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民本思想历久弥新。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群众观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018-04从古至今,论及施政,“民”总是最核心的话题。不论是以神为尊的上古时代,还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抑或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施政为民始终是思想家、政治家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新时代,作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数代共产党人不断革新进步的思想结晶。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本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精神和理念,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更好地治理国家。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刻画着民族性格,更在接续传承中为我们提供经验启迪。若追溯历史,我们亦可以窥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早在中华传统文化发源之初便有了雏形。儒家经典著作中都有古代思想家对“民”与“政”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渊源。周易 本是产生于周代的占卜之书,后因 易传 出现而成为儒家“五经”之首。周易 认为,世界是天、地、人统一的系统,宇宙世界充满了生机,生命代谢,天地变化,天地人统一于其中。乾 坤 两卦强调了为君应当重视自我修养,要修身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要顺应天地运转的规律,天地顺应自然规律,而圣人、明君顺应民心以成。由此可见,周易 蕴含着丰富的人道哲学。这种哲学思辨虽未直接言明治国之道,却从始至终启发着统治者:君子若想国家风调雨顺,就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若想保江山社稷,则需注重个人德行修养,顺应民心。尚书 是历代帝王从政必读的政治课本,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思想核心的文献。从 尚书 中可窥见中国民本源头,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从四方面论述民本的含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意即民意;明德慎罚,保民教化;重农裕民,惠民用民。这些论述都体现了“民”的重要性,“民惟邦本”,民意是国家政权之基,民生是治国的落脚点。可见,尚书 重视民意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也使得以其为基础的分封制根基不稳,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战乱纷起,周礼崩坏。论语 记录了孔子对于当时历史的反思。孔子以办学、游说的形式,以“仁”和“爱”的思想,希望可以挽回封建礼乐。“爱人”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内涵,“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臣要爱君,君亦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田艳1何馨2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18University Education要爱臣,爱民以施仁政,孔子重民、爱民的思想正体现了他与时代相抗衡的坚守,而正是这种坚守使得中国民本思想得以绵延不断。左传 中记述了春秋战国期间民本思想的发展。“不可以无民,也不可以无君。立君为民,民为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君无以达到为民之目的,所以君也是重要的”1,其中便蕴含着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左传 襄公十四年 记录了卫国人赶走其君主卫献公的事件,晋侯认为卫国人行事过分,问晋大夫师旷:“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却反驳说,“养民如子”的君主是好君主,民众自然敬其如父母,但君主暴虐,人民为何不能反抗呢?齐景公向师旷询问政治之道时,师旷也以“君必惠民”回复。左传 一书中描写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不顺应民意、君子不德则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读左传 能发现,作者所认为的明君是保民、为民、惠民的君主,作者认为的贤臣是直言进谏提醒君主保民、为民、惠民的臣子。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的法律制度中看到刑法对于民本思想的维护。周礼是记录国家典制的书籍,其中记录的“五听”制度就是一项探求民情的好方法。孟轲向梁惠王等诸侯王提出“行王道”“施仁政”的建议。总之,不论是在对以民为本、君民关系的认识上,还是在政治决策时顺应民意,在颁布政令时安民心、富民生,在实施刑法时审慎公正,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人民的重视。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质就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社会主义化,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并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新提法,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其以民为本的本质,与传统民本思想、儒家文化同源,但又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一一)实践基础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伟大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伟大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水深火热之时,诸多道路都无法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了起来。在发展的道路上,共产党人艰难探索,经历一系列考验,始终未忘初心,做人民的党,建设人民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1945年,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 的报告中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革命和建设提出了纲领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走向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社会的动荡,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群众路线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将民主集中制贯穿新中国建设的始终。中国革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自由,人民的敌人就是革命的对象,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的团结协作。为响应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平等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并从自身建设方面开创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政治路线和优良作风。如果说书面文件终是无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以一系列的实践成果为中国人民交出了高分答卷,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改革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后做出的重要决定。依靠人民并为了人民,社会主义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面胜利,实现了经济复苏、政治民主和文化百花齐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利于人民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探索,经过数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青春活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批判性继承并大胆创新的制度,是人民自己主宰命运的必然选择2,是切合实际、保障有力的为人民、代表人民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3,更是在政治层面强调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余年来,当家作主的中国人在改革和社会建设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全力解民意、解民难、解民困。为人民办实事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绩,造福人民是共产党人事业永恒的努力方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真切实践,而这些都是人民情怀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4。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5。(二二)思想内涵思想内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本思想的新时是民本思想的新时代新提法代新提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社会实19践的主体,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具体而言,可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不竭动力,也是党和国家的“阅卷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只有集中民力与民智,才能创造历史伟业。离开了人民这个英雄,我们就无法创造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法书写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法创造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无法培育浩然长存的民族精神。老百姓是天也是地,他们既了解实际情况,又是具体的奋斗者和践行者。奋斗目标的执着坚守。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向往追求作为奋斗的目标,把人民的幸福需求作为工作的重心,体现了人民的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回答了党的奋斗“为了谁”这个基本问题。“无我”状态的忘我真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不仅是忘我舍我无我的为民奋斗,而且是饱含报国为民的赤子情怀,是“功成必定有我”的鞠躬尽瘁,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矢志坚守。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需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富裕,在教育、收入、工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保障全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群众路线的坚持让我们的战斗持续有力,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让我们走向胜利、走向富强、走向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集中民智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中检验政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民本思想的本质是“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也从“民”出发,与人民紧密相连,与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三三)古为今用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如果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从西周萌芽、在春秋发展,那么之后的几千年一直在传承发展,是我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根基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几千年来绵延的传统文化积淀,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报告讲话中我们都能看到民本思想的影子。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当时当地正在闹灾荒,郑板桥在家中听到风吹竹叶的萧萧声,以为是民间的哀怨声。可见他顾念民生疾苦,真正将民生放在心中,官职越小,离民心越近。为民服务不分等级,自古以来便是如此。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兰考县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便引用了郑板桥为此而作的诗 墨竹图题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时空跨越百年,但关乎民生一枝一叶的情怀是一样的,一点一滴都能显示出为民的初心,爱民的真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引自 管子 牧民,它恰好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何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问题。政权的兴衰与其所辖的人民息息相关,所谓“顺民者昌,逆民者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政兴在于顺民心,政为舟,民为水,只有顺应民心,以帮助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民为己任,才能得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利民无小事,要躬做;害民无小情,要力除。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引用出自于清代学者万斯大的 周官辨非 天官。事关百姓之事无大小,政府如何为人民谋福利,正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之中,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