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从“他者”转向“自我”:改革开放以来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流变与生成柏慧李书春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观念集成与视觉构建,是艺术家通过总结自身对“女性”这一性别的认识理解并对之加以提炼和表达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空场域与文化语境下女性的地位、身份及权利。因此,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流变,通常是依托于同时期社会背景下的创作范式和审美意向转换而演化的,是以画家独特的视觉感知力与形象塑造力构建的形象符码。经久以来,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次女性身份的重置。改革开放作为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与重大举措,不仅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我国文艺领域的创作方向与审美取向。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与多元交织的文化境遇中,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在题材选取、形式语言、空间布局、色彩运用、叙事逻辑等方面,均呈现出跨越式的时代变奏与历史变革,实现了破旧立新、多元交织的创新性发展。一、作为“他者”抗争:女性意识的觉醒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到,由于男性长久地在社会和家庭活动中发挥经济主体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女人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确定下来并且区别开来;女人面对本质是非本质。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1)的权力分配模式。改革开放以前,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他者化”意味浓厚,大体涵括参与战斗的“革命女性”、恪守美德的“贤妻良母”、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三类形象,这些形象深度契合了彼时的社会价值期待与大众普遍审美。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第一性”身份特征鲜少被呈现与彰显,未能挣脱男性话语权力的桎梏,既定的性别窠臼仍然存在。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第四次文艺代表大会为历史坐标,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文艺界进入了破旧立新的创作阶段,伤痕美术、85新潮、批判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装置艺术等新思想,新事物不断产生,我国绘画艺术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开放流动的社会思潮使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多元并蒂的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在女性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尝试跳出“同质化”“模式化”“政治化”的传统图式和思想壁垒,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艺术家将重心转移到女性的切身经历与生活体悟,开始积极关注女性这一艺术本体,注重在绘画作品中传达真实感悟,并将这种感悟投射到画面中,以展示出真诚化、感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