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总共有多少位状元?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今年已是40年。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各地的文科、理科“状元”往往都会被热炒一番。其实,如今所谓的高考状元与古代的状元并不能同日而语。古代状元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大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在紫禁城内举行的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的方可称状元。那么,状元的称谓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共有多少士子“状元及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有多少人?状元原本称“状头”,状元最早称为“状头”,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县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如今考试报名时填写的资料。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名列榜首者会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称鼎元。古代科举考试一直尊崇“学而优则仕”,考中状元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也叫“大魁天下”,士子一旦考取状元,其地位马上会青云直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新进状元按惯例都将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1300年间700多人考中状元,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年龄最大的状元70有余最小的年仅9岁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是第一次担任主考官,苦想选才公允之策,三场试毕后他对众举子道:“诸位学士都是当代才子,怎么就没有人帮我一把?”应试者计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觑。尹枢上前问道:“不知您有什么吩咐?”杜黄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