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2023年02月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3No.1Feb.2023无产阶级政党作为联合无产阶级、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组织,“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能够统一一切力量”[1]6。加强党的领导是其进行革命的必然要求。建党伊始,党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即得到明确肯定:“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非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2]116-117。”但此时党的领导地位多体现在政策层面的“时局主张”“决议案”之中。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对象扩展至党、政、军、群等方面,但仍停留在相对宽泛的政策主张层面,尚未形成具体指导,而多表述为“领导工人、群众的斗争”、积极领导“贫民的反抗运动”“扩大反军阀战争运动”[3]541-542等。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及客观环境变化,调整抗战方针,从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变为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基于抗战方针变化,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每一地方的一切党、政、军、民的工作的领导,均统一于当地最高党部,以提高党的威信。”[4]704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层面的共识。随着共产党的力量壮大与抗战形势的复杂化,党对各部门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进一步加强,尤其针对在军事作战、根据地建设方面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党、政、军部门。但政策主张层面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已不足以在复杂的抗战环境中形成较强约束力,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于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中应运而生,实现了由政策主张到体制的发展强化。至今坚持党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仍然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原则。可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问题贯穿党的生存发展始终,且处于动态变化演进过程之中。就冀东而言,作为日军重点控制地区,冀东自全面抗战之始便被共产党纳入游击作战计划,并于1938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发动冀东暴动,短时间取得初步胜利。但基层党组织没有形成对党政军各部门较强的集中统一领导,各方领导人决策难以统一并盲目撤退,成为暴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学界关于冀东暴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暴动过程及贡献,但对其失败原因的从冀东暴动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及效果包巍张乐怡(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制敌取胜的重要法宝,在全面抗战时期党实现了由政治主张等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发展强化。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