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卷第24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Industrial&ScienceTribune从“一砚一生”谈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浅析巴渝“非遗”融入思政课□张艳孟媛【内容摘要】本案例描述了巴渝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代表性传承人“一砚一生”的故事,意旨将本土化工匠文化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同时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关键词】合川峡砚;思政课;工匠精神【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实践场域下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93459)、重庆开放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路径研究”(编号:SZYB2021-08)、重庆开放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GZZX213302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艳(1991—),女,重庆巴南人,重庆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孟媛(1992—),女,山西人,重庆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一、背景描述高校承担着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重担。当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主动探索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路径。本案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程为例,结合各个章节知识点,将巴渝匠心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将本土化工匠文化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载体,使学生对其具有天然的亲切感、认同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更是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四)适用教材的更新。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培养目标必须与毕业需求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根据企业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材,以满足对岗位人才的培养。现有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教材过少,配套项目的教材更少。教师可以进行集中调研,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选取典型任务编制教案、教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五)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支持。学校制定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教师学历和加强技能培...